【前言】
本書作者以自身經歷,巧妙運用有趣的故事取代說理,一再告訴讀者,學校教育和課本知識只是入門階段,畢業不是結束,而是新的開始。我們將投身另一個不受保護的學習環境──現實生活,而挫折、逆境、障礙和挑戰則是最佳教材。每個人必須重新學習如何應付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挫折和挑戰,才能適應快速變遷的社會,不然很快就會遭到淘汰。
溺愛小孩是在害小孩
美國東部有個工業小鎮,這個小鎮並不引人,但有間又大又髒的磨坊,磨坊周遭有許多髒亂窄小的住家,居民一個禮拜有六天在磨坊工作。
有個矮小的老頭經常到磨坊,並說:「我沒讀過什麼書,但我學會的不比你們少。」他就是磨坊的老闆,白手起家致富,受到大家敬重。在磨坊工作的每個人都視他如父。
他對知識的渴求近乎崇拜。
他有個有點激進的小孩叫格西(F. Gustavus Adolphus),小老頭常說:「只要付得起,我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。」
從格西在搖籃裡會注意事物那一刻起,他就開始花錢送格西到補習班或才藝班。等格西可以入學,就送到最好的學校。錯不在學校,也不在聰明且有能力的格西。
錯在這個小老頭,他的聰明才智可以應付任何事情,但對待孩子卻愚蠢至極。出於溺愛,他剝奪了兒子與生俱來的權利。
每個小孩與生俱來的權利是變得優秀、往上提升、接受教育和挑戰的機會。
格西欠缺這種機會,任何東西都是用銀盤盛著捧給他。格西像一頭肉牛,從德州大學再到芝加哥某包裝學院研究所。你到過罐頭工廠,看過肉牛接受教育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