歐洲從世俗的教會、莊園、邦國、城市到近代國家型態,又走了一段非常長的路。
古希臘羅馬的文明,是建立在資源流動的基礎上。
而中世紀的歐洲心臟,曾經是比東方落後的農業文明,因為當時太過濕冷的天候,無法產生太高的生產,除了不能支撐比較高的人口密度外,也難抵擋強大遊牧民族的侵擾,尤其是來自北方。
帝國崩潰後資源匱乏與商業聯繫管道的中斷,帶來更惡化的循環,也因此讓戰爭更為頻繁,但頻繁的戰爭反而促使技術發展可以傳播,並使族群與族群間有更進一步接觸的機會。
從16~18的三個世紀,由於早期冒險成功的經驗,海上交通的發達與貿易、征服所帶來的龐大利益,讓海洋逐漸取代陸地,變成資源的主要來源-相對取代歐陸的霸權。
中世紀歐洲的封建文明,大致從羅馬帝國滅亡到第十世紀,遊牧的生活,轉為以農耕為主要型態,從11~15世紀,世俗教會與封建主控制的莊園,又給歐洲人民帶來更黑暗的時代,16世紀隨著海外擴張,封建制度逐漸被摧毀殆盡,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,讓人開始思考追求神的、公共的以及私人的協調與和諧,畢竟,內部的爭鬥,不僅破壞城邦的團結,也激起私欲膨脹,會使善良的行為變得邪惡,結果反而是最大利益命脈,都被一一的斬斷,這種狀況就像2012年的台灣。
歐洲在歷經二次世界大戰後,有很多領導人一直在思考整合這個問題-資源整合漸漸成為歐洲統一的誘因。
1951年4月,法國、德國、義大利、荷蘭、比利時、盧森堡六個國家,在巴黎簽訂「歐洲媒鋼共同體條約」,歐盟雛型開始出現。1957年,六國再在羅馬簽署「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」以及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」,一直到1993年「馬斯垂克條約」,將歐洲經濟體改稱歐洲共同體,因為歐洲整合,經濟如果沒有政治相助,則無從著力,畢竟經濟是政治的一環,就像政治脫離不了經濟一樣-歐盟於焉誕生。
迄今歐盟已經整合了27個國家,使用單一貨幣歐元的也有17個國家,如果無法度過歐債危機,離整合之路還相當遙遠的歐洲,一切又會回到原點。
筆者青年時,嘗讀史賓格勒(Oswald Spengler 1880~1936)「西方的沒落」(The Decline of the West),與湯恩比(Arnold Joseph Toynbee 1889-1975)「歷史研究」(A Study of History)兩大鉅著時驚為天人。